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主頁
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電子期刊 第四卷‧第一期目錄
《華林國際佛學學刊》第四卷‧第一期(2021):145–217; https://dx.doi.org/10.6939/HIJBS.202105_4(1).0007
(本文屬於專刊《佛教的跨地域傳播與佛教寫本研究》)
靈太后的浮圖:佛教與北魏後期洛陽都市景觀的重塑
謝一峰
湖南大學
摘要 (Abstract):中古時期的中國,洛陽不僅是帝國的政治中心,也是一座具有宗教象徵意味的神聖之都。漢晉洛陽故城以銅駝大街為主體的軸綫,和以明堂、辟雍、靈臺、大學等為代表的南郊禮制建築,構成了北魏洛陽的背景和底色。舊都平城的既有傳統,尤其是城中林立的佛寺、浮圖,則是其必須承續的另一重背景和底色。孝文帝遷洛之初的規劃和宣武帝初年“景明二年體系”的成立,奠定了北魏洛陽的基本格局;而在靈太后當政之後,永寧寺、景明寺、秦太上公寺等一系列佛塔的興建,則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宣武帝時期洛陽的中軸綫,使當時已經有所衰落的南郊禮制區域相形見絀。靈太后的浮圖,不僅是其個人權力和佛教信仰的見證,也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洛陽的都市景觀和天際綫。此番營造,有著兩個明顯的對手方和參照系,一是長期處於追趕者地位的蕭梁,二是迦膩色迦時期所興建的雀離浮圖。在此之外,靈大后試圖在諸州分建五層浮圖,部分地是效法阿育王分舍利建塔之舉,建立其政治導向的全國性浮圖體系。至少從靈太后的時代始,高聳而莊嚴的佛塔,已經不再僅僅是佛陀行跡和佛教信仰的象徵,而是在相當程度上豐富和挑戰了以皇家官殿和儒家禮制建築為主體的都市空間,重塑了中古時代都市的文化景觀和地理風貌。
關鍵詞 (Keywords):靈太后、洛陽、都市景觀、佛教、浮圖
關於作者:謝一峰,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歷史系主任。研究方向為唐宋宗教、藝術與歷史。2014-2015 和2019-2020 年度作為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人(Visiting Fellow)和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實驗室(Harvard CAMLab)訪問學者兩度訪學哈佛大學。目前,巴在 Religions, 《文史哲》《文史》《史林》《讀書》等大陸、港臺和國際重要學術刊物發表中、英論文、書評三十餘篇,出版譯作一部(合譯),並先後赴日本京都大學、德國漢堡大學、印度阿育王大學、美國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亞利桑那大學等地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或發表學術演講。
本文是依據《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而發行的開源論文。依照此協議,在適當引用原始出處的前提下,本文可以通過任何媒介作無限制的使用、發行與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