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此处 返回《华林国际佛学学刊》主页

点击 此处 返回《华林国际佛学学刊》电子期刊 第四卷‧第一期目录

 

《华林国际佛学学刊》第四卷‧第一期(2021):145–217; https://dx.doi.org/10.6939/HIJBS.202105_4(1).0007
(本文属于专刊《佛教的跨地域传播与佛教写本研究》

PDF 全文下载

 

灵太后的浮图:佛教与北魏后期洛阳都市景观的重塑

谢一峰
湖南大学

摘要 (Abstract):中古时期的中国,洛杨不仅是帝国的政治中心,也是一座具有宗教象征意味的神圣之都。汉晋洛肠故城以铜驼大街为主体的轴线,和以明堂、辟雍、灵台、大学等为代表的南郊礼制建筑,构成了北魏洛阳的背景和底色。旧都平城的既有传统,尤其是城中林立的佛寺、浮图,则是其必须承绩的另一重背景和底色。孝文帝迁洛之初的规划和宣武帝初年“景明二年体系”的成立,奠定了北魏洛阳的基本格局;而在灵太后当政之后,永宁寺、景明寺、秦太上公寺等一系列佛塔的兴建,则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宣武帝时期洛阳的中轴线,使当时已经有所衰落的南郊礼制区域相形见绌。灵太后的浮图,不仅是其个人权力和佛教信仰的见证,也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洛阳的都市景观和天际线。此番营造,有着两个明显的对手方和参照系,一是长期处于追赶者地位的萧梁,二是迦腻色迦时期所兴建的雀离浮图。在此之外,灵大后试图在诸州分建五层浮图,部分地是效法阿育王分舍利建塔之举,建立其政治导向的全国性浮图体系。至少从灵太后的时代始,高耸而庄严的佛塔,已经不再仅仅是佛陀行迹和佛教信仰的象征,而是在相当程度上丰富和挑战了以皇家官殿和儒家礼制建筑为主体的都市空间,重塑了中古时代都市的文化景观和地理风貌。

关键词 (Keywords):灵太后、洛阳、都市景观、拂教、浮图

 

关于作者:谢一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历史系主任。研究方向为厝宋宗教、艺术与历史。 2014-2015 和2019-2020 年度作为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人(Visiting Fellow)和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Harvard CAMLab)访问学者两度访学于哈佛大学。目前,巴在 Religions, 《文史哲》《文史》《史林》《读书》等大陆、港台和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中、英论文、书评三十余篇,出版译作一部(合译),并先后赴日本京都大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阿育王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亚利桑那大学等地参加匿际学术会议或发表学术演讲。

本文是依据《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而发行的开源论文。依照此协议,在适当引用原始出处的前提下,本文可以通过任何媒介作无限制的使用、发行与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