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由 Jan Kopřiva 拍攝.
“如是我聞”:佛教敘事範式與邏輯”
2022年11月25-27日
國際研討會
誠祈各界學者賜稿!
本次研討會由北京大學佛教典籍與藝術研究中心與旭日全球佛教學術研究網絡 (@PekingU、@UBC) 主辦,擬於2022年11月25-27日於北京大學舉行。
廣義而言,一切口頭與書面作品皆具文學性,佛教文獻資料概莫能外。其中既有道德與教誨之宗教追求,其潛在目的終究必與佛教之解脫論相始終,並亦與若干濃郁之宗教感情相伴隨。無論是風格質樸的巴利語上座部佛教文獻,還是想像瑰奇偉麗的大乘佛教經典,尤其是極具文學特色的各類本生故事、譬喻經典以及佛傳、僧傳,再到受佛教思想影響的世界各國詩歌、小說、戲劇、勸世詩偈、俚曲、變文、俗講、寶卷等,其敘事風格大體皆有自身獨特之魅力。而天竺、震旦、東瀛、朝鮮,以及蒙、藏等保存了各類佛教语言、文献,其傳統之敘事手法、文學技巧與風格,更可謂變化萬千。
佛教對於東南亞文學世界之影響,首先在於題材與形象,諸多佛教相關之故事、母題皆可追溯到佛教經典本身,佛教之思想也滲入了各類文學作品中。在敘事傳統中,其對於東亞社會民間影響更大。從最初傳入開始,早期佛教即多以抄經、唱導、俗講、變文等化俗形式來追求在民間的快速傳播,以之與僧人在鄉村田野的游化活動,齋會、法會等民眾活動相適應。
佛教敘事又有其內在之邏輯。佛教因明學起源於印度,它具有推理和辯論之邏輯技巧,同時也反映了佛教特殊的認識論、知識論、現象學與詮釋學傳統。這些與佛教形而上學相關的知識論議題,以及宗教修證次第的多重面向,往往與佛教思想最核心的理念相關,故而也對佛教敘事文學風格具有潛在的重大影響。
佛教之空無觀念,則更催生並加重了中國古代文人的人生無常、空幻的思想,並且潛移默化地改變了中古以降中國社會的審美觀,尤其體現在佛教傳播路線中的圖像表達。佛教對於精神世界的高度重視,也豐富了六朝以降文藝學與圖像學範疇的內涵。禪宗的“頓悟說”與對於“靈感”的推崇催生了中國美學中的“境界說”,並且也使士大夫沉迷於追求“味外味”的神秘精神體驗。
為了在更為宏大的各地域佛教傳統背景之中,對於佛教的敘事文學,以及與敘事文學相關的諸類因明邏輯性問題給予必要的全面探討,故本次研討會所涉及課題包括但並不限於以下幾類:
- 佛教梵語、巴利語、藏語的敘事傳統;
- 東亞佛教文學敘事與歷史流變;
- 佛教文學體裁之研究:偈頌、本生、譬喻等
- 佛教敘事傳統與佛教哲學之關係;
- 佛教敘事與佛教圖像;
- 佛教因明與敘事範式
本次會議組委會歡迎任何與佛教敘事文學相關主題研究之投稿。因應疫情的變化,會議擬採取半線上、半線下或純線上進行。與會之相關費用,包括會議期間食宿費用,將由會議組織方承擔。會議組織方也將視資金之寬裕度,為有需要之與會成員提供部分旅費津貼。請將論文研究計劃與個人簡歷於2022年7月6日(週三)前電郵至 glorisun.network@ubc.ca.
有把握在2022年10月中旬前完成論文初稿、並在2023年3月底前完成論文定稿的學者,歡迎申請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