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此处 返回《华林国际佛学学刊》主页

点击 此处 返回《华林国际佛学学刊》电子期刊 第四卷‧第二期目录

 

《华林国际佛学学刊》第四卷‧第二期(2021):147–183; https://dx.doi.org/10.6939/HIJBS.202110_4(2).0007
(本文属于专刊《佛教的跨地域传播与佛教写本研究》

PDF 全文下载

 

犍陀罗舍利供养图像及其在汉地的新发展

李静杰(清华大学)
孙明利(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摘要 (Abstract):犍陀罗发达的佛传故事雕刻,客观上促成舍利供养图像之流行。犍陀罗舍利供养图像不仅作为佛傅故事一环表现,进而演化出代表拂法乃至佛教的象征意涵,并且出现着重个人情怀的持舍利供养图像,这是西北印度犍陀罗文化有别于印度本土之处。在犍陀罗文化影响下于南北朝后期,中原北方地区东部、成都地方持舍利供养图像流行开来,继而于唐前期,洛杨地方、川北地区继续流行持舍利供养图像。这些出现在大乘佛教氛围中的图像,应该表述舍利为波罗蜜熏修所成的菩萨行思想,兼有象微并传承佛法的功能。

关键词 (Keywords):舍利供养图像、犍陀罗、南北朝隋唐造像

 

关于作者:李静杰,1963 年生,河北平泉人,文学博士,北京清华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佛教物质文化研究,阐明南北朝隋代、唐宋时期佛教物质文化的主题思想,厘清部分明清时期佛教物质文化内容。大体梳理清楚南北朝隋代石刻佛像、金铜佛像造型的发展脉络,就定州系白石佛像进行了专门探索。有关中古中国与周边地区物质文化交流研究取得长足进展。

孙明利,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生,从事佛教物质文化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唐五代佛教美术及历史文化,并关注多媒介与跨学科的佛教研究。巳发表多篇研究论文,主要成果包括:《巴蜀地区唐、五代观无量寿经变摩崖石刻分析》(《石窟艺术研究》2016 年),《四川唐、五代观无量寿经变光明转与宝船因素分析》(《故官博物篪院刊》2017年),《大足石刻观无量寿经变分析》(《大足石刻全集》2018 年),《四川唐五代西方净土经变之宝鸟图像分析》( 《普陀学刊》2020 年),以及《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像文献疏证》(《大足学刊》2020 年)等。

 

本文是依据《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而发行的开源论文。依照此协议,在适当引用原始出处的前提下,本文可以通过任何媒介作无限制的使用、发行与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