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张煜(上海外国语大学)

访学时间:2024年2-7月

张煜教授目前任职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他曾于2010年与2015年在哈佛大学访学。他的学术兴趣主要在佛教文学与中国古典诗歌。他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访学期间,将作《本生、地狱与志怪——从〈法苑珠林〉看佛教故事的经典化历程》的讲座。他的研究成果包括专着《心性与诗禅:北宋文人与佛教论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译着太史文教授的《〈十王经〉与中国中世纪佛教冥界的形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以及论文五十余篇。

郭武 (山东大学) 访学时间:2023年11月-2023年12月

郭武,山东大学特聘教授、饶宗颐宗教与中国文化研究所执行所长。 2007年度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11年度牛津大学中国研究所高级研究学者,现任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弘道》季刊主编。研究领域为道教思想与道教历史,代表著作有《〈净明忠孝全书〉研究──以宋元社会为背景的考察》、《道教与云南文化──道教在云南的传播、演变及影响》等。

游自勇(首都师范大学)

访学时间:2021年9月-2022年9月

游自勇,男,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1996-2003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2003-2006年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6-2008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8年7月至今,供职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秘书长、《敦煌吐鲁番研究》副主编。主要从事隋唐史、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目前正从事中国古代正史《五行志》的注释、中国中古时期的家族、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等课题。访学期间,游自勇举办了题为“九世纪后期中国东南佛教的复兴——以善权寺为例”。

李春颖中国政法大学)

访学时间:2021年8月-2022年8月

李春颖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副教授,副院长。2015年曾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其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先秦儒学和庄子哲学。近年来转向研究宋明理学与禅宗的关系问题。李春颖出版了两部著作,发表了30多篇论文,2018年出版了《张九成文集校注》,2020年出版了古籍整理《张九成全集》。访学期间,李春颖举办了题为“宋代儒佛之辨——以朱熹为中心”的讲座。

刘屹(首都师范大学)

访学时间: 2019年08月- 2019年10月

刘屹,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院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秘书长。专业领域为敦煌学、中古宗教史。在过去的20年中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道教历史与文献。近年转向中古佛教研究,目前对佛教“末法思想” 问题比较关注。已在国内外各种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专题论文、研究书评、译稿等110多篇,出版专著和论文集6部。他的最新著作包括《六朝道教古灵宝经的历史学研究》(2018)、《汉唐道教的历史与文献研究——刘屹自选集》(2015)。

李虎群(中国政法大学)

访学时间: 2018年08月- 2019年08月

李虎群,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副教授。2011年比利时根特大学访问学者。研究范围包括中国哲学、佛教哲学、近现代儒学、宗教哲学以及中国艺术美学(特别是古琴和昆曲)。他着有《儒佛之道与现代社会》与《国学讲要》。

宣方(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访学时间: 2018年10月

宣教授是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系副教授,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宗教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并担任《宗教研究》学术刊物编委。宣教授研究领域主要是佛教基本教义、中观思想、禅学理论与实践、人间佛教与现当代佛教。曾在意大利东方大学、哈佛大学作访问学者,并在荷兰莱顿大学、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等欧亚学府担任博士生指导工作。

龚隽(中山大学)

访学时间: 2018年10月

龚隽任职于广州中山大学。主要从事中国佛教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主要学术成果有《觉悟与迷情:论中国佛教思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0月版)、《中国禅学研究入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禅史钩沉: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史论述》(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修剪菩提树——“批判佛教”的风暴》(译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

邓伟仁(法鼓文理学院)

访学时间: 2018年7-8月

邓伟仁教授目前任教于台湾法鼓文理学院。他本科毕业于斯里兰卡肯那尼亚大学巴利文暨佛学系,硕士生期间先在印度普纳大学学习梵文,之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宗教学专业取得另一硕士学位,最后在哈佛大学获得宗教学研究的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兴趣包括宗教研究方法与理论、汉传佛教思想史、佛教禅修理论、巴利文佛教、古典梵文文法以及当代佛教与现代性相关议题。

圣凯法师/教授(清华大学)

访学时间: 2017年8-11月

圣凯现为清华大学哲学系副主任、长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理事、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执行副所长。出版有《中国汉传佛教礼仪》、《佛教情绪观》、《四大净土比较研究》、《中国佛教忏法研究》、《佛教忏悔观》、《摄论学派研究》、《晋唐佛教净土的思想与信仰》、《佛教现代化与化现代》等著作。访学期间,圣凯教授发表题为《宋代佛教忏仪的哲学与实践》的演讲,并前往另外两所网络内的北美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进行访问。

 

剑桥大学访问学者

麦文彪(剑桥大学, 香港大学)

访学时间:2022年8月–2022年9月

麦文彪教授系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剑桥大学罗宾逊学院成员与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学者。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语言学学系本科毕业(1996),专攻梵语与东亚语言。其研究领域涉及亚洲科学史,中印的历史文化互动与佛教文献学。在2010年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获得印度语言文学博士学位后,曾在香港大学,汉堡大学与京都大学担任教职。麦文彪教授已发表逾三十篇学术期刊论文,并编辑了近期由博睿出版社出版的《亚洲互通的宇宙观》一书。他即将付梓的另一本书《六朝至北宋的中国域外星体学》将以李约瑟研究中心专著系列由罗德里奇出版社发行。

汤君(四川师范大学)

访学时间:2022年5月–2023年5月

汤君,女,1973年生,汉族,河南信阳人。获四川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学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和博士生导师。1998年至今,在《文艺研究》、《文学遗产》、《文献》等刊物上共发表专业学术论文6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以及《高校文摘》全文转载。先后独立承担中国教育部重大「211」课题「中国俗文化研究」子课题「敦煌曲子词地域文化研究」、中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项目「吕惠卿及其《庄子义》的整理和研究」、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宋、金的汉文典籍在西夏的流传及影响研究」、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西夏文学作品选、译、注及西夏文学史研究」、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夏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子课题负责人。专著《敦煌曲子词地域文化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出版;校着《庄子义集校》,中华书局2009年出版,2011年、2019年重版。合着(第一作者)《西夏汉文典籍丛考》,商务印书馆,2016年出版。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亚系2022年5月29日至2023年5月29日访问学者。

柴剑虹(中华书局)

访学时间: 2019年4–5月

柴剣虹教授是敦煌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从1980年代以来,他已出版了十余本专著,并发表了超过一百五十篇文章。此外,他还撰写过百余篇书评。这些书评汇集在《品书录》一书中,于2009年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他在著名的出版社——中华书局工作近四十年,目前是编辑部主任。因为他对编辑和出版事业的特殊贡献,从1993年10月起,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1980年代中期和1990年代早起,两次获得“先进工作者” 奖。他在剑桥大学进行了短暂参访,积极参与学术活动并为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柏刚(芝加哥大学)

访学时间: 2019年4–5月

柏刚是芝加哥大学中国宗教思想和东亚语言文明副教授。他的第一本专著《身体的咒语:中世中国佛教的咒语和仪式想象》基于考古发现研究了唐代佛教咒语和避邪实践的本质和历史。目前,他的主要项目是通过对敦煌文书中的佛教仪轨手册写本,从古文字学和物质历史的角度研究九、十世纪中国佛教徒的修行实践、仪式和书写。暂定的题目是“印章和书卷:敦煌的佛教和写本文化”。

圣凯法师/教授(清华大学)

访学时间: 2019年4–5月

圣凯现为清华大学哲学系副主任、长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理事、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执行副所长。出版有《中国汉传佛教礼仪》、《佛教情绪观》、《四大净土比较研究》、《中国佛教忏法研究》、《佛教忏悔观》、《摄论学派研究》、《晋唐佛教净土的思想与信仰》、《佛教现代化与化现代》等著作。访学期间,圣凯教授发表题为《宋代佛教忏仪的哲学与实践》的演讲,并前往另外两所网络内的北美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进行访问。

王丽娜(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 访学时间: 2018年9–12月

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北京大学佛教典籍与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大学《中国佛教史》编辑。主要研究领域为佛教文学与文化,发表佛典偈颂和佛教传记文学论文二十余篇。在日本《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66卷发表英文论文“The Research of Buddha’s BiographicalLiterature(佛传文学研究)”。目前正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唐代长安佛教与丝绸之路”(15AZJ003)。

王勇(浙江大学)

访学时间: 2017年2–4月

王勇现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日本史学会副会长等。专事东亚文化交流史、“书籍之路” 研究,兼及日本历史文化、隋唐外交史研究。

 

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孙博(中国国家博物馆)

访学时间: 2019年9月– 2020年9月

孙博博士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部科学与艺术室主任、副教授。从2010年起,他加入了国家博物馆从古代考古到当代艺术的一系列展览的策划团队。在研究方面,他的学术兴趣主要集中在十世纪后的中国宗教艺术以及欧亚大陆的物质和视觉文化交流。目前,他在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媒体实验室做参访学者,参加三项研究和展览项目,包括水陆画、华严经和唐代长安的视觉呈现。在八月份,他举办了两场网上研讨会:“青龙寺水陆画的世界”和“哈佛福格博物馆大藏经”。

孙超(中国美术学院)

访学时间: 2019年10月– 2020年9月

孙超是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中心博士候选人。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视觉艺术、中国传统戏剧意象和仪式实践。从2013年起,他已经发表了数篇学术文章,并参与了多次研讨会,包括2014年在北京大学举办的“图像的神圣与世俗” 研讨会,2019年在南京大学举办的“第一届荆山论坛佛教图像文化研讨会” ,以及2019年芝加哥大学/盖提中国艺术史研讨会——“从西安到敦煌:追寻中古中国的佛教遗迹” 。目前他正在研究佛教艺术的多媒体呈现。

谢一峰(湖南大学)

访学时间: 2019年9月– 2020年8月

谢一峰是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古代中国宗教史,以及中古中国的宗教艺术。他于2010年在四川大学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2012年在浙江大学获得中国历史硕士学位,于2017年获得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博士学位。从2014年到2016年,他在哈佛燕京研究中心与罗柏松教授合作,做了三个学期的访问学者以完成他关于宋代道教和政治文化关系的博士论文。2019年,他再次前往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媒体实验室做访问学者,针对中古中国华严宗和它的视觉文化的课题与汪悦进教授合作研究。

 

牛津大学访问学者

则玛其西(中央民族大学)

访学时间:2022年10月–2023年3月

在牛津的博士后研究题目为:建构新的叙述——康区利美思想的践行者,在这期间主要会利用牛津的资源搜集和整理资料,参加相关讲座和课程,同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完成一篇论文进行发表。

李颖(北京外国语大学)

访学时间: 2019年10–11月

李颖博士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梵文和巴利文语言文学和亚非区域研究副教授。她于2014年在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于2007年北京外国语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她的研究专长是梵文和巴利文文学以及柬埔寨佛教历史上的宗教意象和柬埔寨吴哥王朝时期的神王崇拜。关于这个主题,她已发表了几本专著、一些期刊和报纸文章。她即将出版的两部著作题为《 柬埔寨的佛教绘画和雕塑》 和《柬埔寨佛教:基于绘画和雕塑的
全面研究》 。

象本(中国佛学院)

访学时间: 2018年10月–2019年9月

象本法师是中国佛学院讲师。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印度大乘佛教。2013年,他进入日本佛教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菩萨藏经》的梵文文本。他在佛教大学学习五年,把梵文本《菩萨藏经》编辑翻译成日文,并将中文、藏文及梵文日译本汇集成一个文本。2018年3月完成博士学业,获得佛教大学博士学位。

魏斌(武汉大学)

访学时间: 2018年4–6月

魏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994 – 2004年先后就读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历史学系,获得文学学士和历史学博士学位。2003年起留校任教至今。目前的研究兴趣集中在中古早期的区域史和地方记忆、山岳文化景观的变化。着有《“山中” 的六朝史》(北京三联书店,2019年8月出版),发表论文三十余篇。2018年4 – 6月受旭日全球佛学网络资助在牛津大学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访问研究。

船山彻(京都大学)

访学时间: 2017年12月

船山彻现为京都大学佛学教授。他的研究主要涵盖佛教史的两个不同领域。一为五至七世纪、从六朝到唐代早期的中国佛教研究;他关注的重点为中国佛教经典翻译和伪经的形成,大乘戒观念的传播,大乘佛教《涅槃经》的解经传统等等。另一研究领域为五至十世纪印度佛教认识论和逻辑学中的语言学和哲学问题,特别是莲花戒大师(八世纪晚期)关于感知的理论研究。

施尔克(莱登大学)

访学时间: 2017年12月

施尔克现为莱登大学区域研究所佛学教授。2010 年,他获得了荷兰国家科学基金会(NWO)的VICI 项目资助,用于《佛教和社会正义》项目的研究。2016年,他当选为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他目前是ERC 项目《开放语言学》的首席研究员,专注于《大宝积经》合集的研究。2017年12月,施尔克教授和船山彻教授(京都大学)共同主持题为“大乘和戒律:研读《梵网经》和《宝梁聚经》”的工作坊,此工作坊受到旭日基金会的部分资助。

 

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者

张嘉妹(北京大学)

访学时间: 2019年2月

张嘉妹是南亚宗教文化博士,北京大学南亚研究系副教授,乌尔都语教研室主任。作为普林斯顿大学的参访学者,在太史文教授的帮助下,张博士开展了对喀喇汗王朝的一项研究。这项研究主要通过详细研究文本,在区域历史和宗教模式变化的背景下,试图考察苏菲派视角下十至十一世纪喀喇汗王朝的理想的社会构建。她完成了一篇研究论文,题目为“《福乐智慧》中苏菲派构建的乌托邦”,论文的英文版将在2020年1月完成。

郝春文(首都师范大学)

访学时间: 2017年8月–2017年11月

郝春文教授1999年获首都师范学院历史系历史学博士学位。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等职,1994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现为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历史研究所所长。郝教授主要学术兴趣包括敦煌文献,三至十三世纪中国史,以及敦煌佛教。除了供职于本校的科研机构,郝教授还积极为学术界团体和组织贡献力量,在许多学术团体担任重要职务。郝教授访问耶鲁大学时发表了演讲“敦煌写本斋文的分类、定名及
其文本结构”。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访问学者

黄晓星(佩鲁贾大学)

访学时间: 2020年1–5月

黄晓星,意大利佩鲁贾大学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和教育学系副教授,获得法国高等实践研究院宗教学博士与威尼斯大学的印度与东亚文明博士学位(法义双联博士学制)。目前任教于佩鲁贾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宗教、社会文化与文学课程。同时参与法国国家研究中心的「社会•宗教•世俗」研究团队,并获得蒋经国基金会研究奖助(2015 年–2018 年),研究题目为:「当代中国、台湾的戒律复兴」。学术专业有宗教学与汉学,研究领域:中国宗教、汉藏佛教与汉传佛教等。目前进行的研究有当代中国汉藏佛教以及中国佛教寺院生活和当代戒律复兴。黄晓星博士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了一门名为“现代中国佛教”的课程(中国C118),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中国C118: 现代中国佛教
面对现代化带来的种种挑战,中国佛教不断自我更新。在这个过程中,现代中国佛教由此而生。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中国佛教徒在过去和当下参与到现代社会和全球化的种种方式。本课程将追溯中国佛教从二十世纪初到近代的发展历史。在学习中国佛教的现代建构时,我们将对“现代主义”(modernism)和“现代性”(modernity)这两个概念做出区分,并探讨中国佛教徒如何在改革和创新的同时,仍竭力保持其传统价值和修行方式。

谷龙讷(弗吉尼亚大学)

访学时间: 2019年8–12月

谷龙讷(耶鲁博士)执教于弗吉尼亚大学。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平安时代的日本天台宗的戒律与授戒,真言律宗始祖睿尊,以及中古日本比丘尼的地位。近年来,他的研究兴趣扩展至室町时代的天台教育制度,以及建造在天台宗宽永寺中的日本首个公共图书馆。他的著作包括:《最澄:日本天台宗的建立》、《良源与比睿山:十世纪的日本天台宗》,以及五十余篇论文。

 

香港大学访问学者

李利安(西北大学)

訪學時間:2022年5月–11月

李利安現為中國西北大學歷史學院中國宗教史教授及博士生導師。李教授於1980年入讀西北大學後,相繼獲學士和碩士學位,並於2003年獲得博士學位。李教授著述良多,其研究領域包括中國宗教史、中國佛教歷史及中國佛教思想。李教授的研究近期聚焦在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研究專項「漢傳佛教阿育王文獻整理與研究」,及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項目「魏晉至宋元佛教方志研究」。此外,李教授亦為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兼職教授、浙江佛學院兼職教授、江蘇省鑒真佛學院兼職導師及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榮譽教授。參訪港大期間,李利安在10月和11月發表了六場講座。請參閱第124頁講座摘要及閱附錄1.5研究報告。

温金玉(中国人民大学)

访学时间:2021年11月-2022年5月

温金玉从2001迄今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宗教学系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佛教制度史,和净土学。他迄今已公开出版《慧能法师传》等8部著作,并发表《中国律学源流》等200余篇学术论文。近年更取得国家社科基金和北京市社科基金等研究赞助。访学期间,温金玉举办了题为“净土记忆:祖师弘法的历史呈现与当代承续”和“绍隆佛种:当代内地传戒活动的考察与反思”。请参阅第120页讲座摘要及阅附录1.4研究报告。

定源法师/博士(上海师范大学)

访学时间: 202010月– 20214

定源法师/博士于2020年10月20日至2021年4月19日期间为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客座副教授。他是日本京都花园大学佛教学硕士,东京国际佛教学大学院大学文学博士。曾任国际佛教学大学院大学日本古写经研究所研究员,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学术擅长佛教文献学,主要从事敦煌遗书、日本古写经研究。已出版专著《敦煌本〈御注金刚般若经宣演〉の文献学研究》(日文)、《佛教文献论稿》两部,并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访港大期间,定源法师/博士在十二月份主讲两场公开讲座,题为:“域外佛教文献对于中国佛教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以日藏佛教写本为例”及“日本古写经所见另一种慧皎《高僧传》的文本问题”。请参阅附录1.3研究报告、第109页讲座摘要。

惟善法师/博士(中国人民大学)

访学时间: 2019年3-9月

惟善法师/博士于1997年从中国佛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后分别于2000年与2005年从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自2006年起,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并于2012年晋升为副教授。他的研究集中于说一切有部阿毗达磨哲学、上座部、大乘佛教哲学,并已出版一部关于说一切有部禅修的中文著作及数篇中、英文论文。参访港大期间,惟善法师做了两场讲座,题目分别为“阿毗达摩诸部中对无心定的争论”和“中国大陆的人间佛教——对印顺法师的批评与反批评”。

 

耶鲁大学访问学者

白安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访学时间: 2021年10月–2022年6月

白安敦博士的研究领域范围为前近代中国的宗教、社会和政治史,及其与旧世界体系的联系。长久以来,佛教和道教一直为他所关注。他曾求学于中国(北京大学)、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学院,并在此获得东亚研究博士学位)及日本(京都大学)。自2005至2020年,他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历任讲师、资深讲师,着有《早期中国对〈增一阿含经〉的一部疏解:〈分别功德论〉及〈增一阿含经〉的翻译史》及多篇论文。他目前的研究着眼于一至十世纪中国跨地域宗教社群及帝国政体的同步形成。他目前正撰写两部书稿,分别关于中唐宗教政策下的佛教本土化,以及道教天师教的早期历史。除此之外,另有关于早期中国佛教史的诸多研究正在进行。他的访问受耶鲁大学佛教研究计画、东亚研究协会,和旭日全球佛教研究网络的赞助。

张幸(北京大学)

访学时间: 2019年7–8月

张幸是北京大学南亚研究系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南亚文化教研室主任。她曾是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和柏林洪堡大学参访学者,以及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客座教授、研究员。她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南亚文化、印度语言文学和跨文化研究。她的研究和田野工作受到来自德国、新加坡和加拿大的研究基金支持。

索罗宁(中国人民大学)

访学时间: 2018年1–2月

索罗宁教授, 求学于圣彼德堡国立大学(俄罗斯),汉学家和佛学家。在圣彼德堡国立大学获得两个博士学位、并在那里和俄罗斯科学院的东方写本研究院工作了几年后,他移居台湾,随后工作于台湾的几所大学与研究所(包括辅仁大学),直至被任命为佛光大学东亚佛教的副教授。2013年起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佛学,西夏学,语言学研究,汉藏交流研究等。他出版了专著,还撰有大量涉及中国和西夏佛教的文章。

王锦萍(新加坡国立大学)

访学时间: 2017年4月

王锦萍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于2011年获得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研究兴趣包括中国中古时期的历史、宗教、区域研究,以及元明帝国。她的第一本书《蒙古征服之后》由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于2018年出版。目前正在进行两个新项目的研究:“元明时期的全真教文化史” 与“北方边疆明蒙关系的社会史” 。

郝春文(首都师范大学)

访学时间: 2017年8月–2017年11月

郝春文教授1999年获首都师范学院历史系历史学博士学位。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等职,1994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现为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历史研究所所长。郝教授主要学术兴趣包括敦煌文献,三至十三世纪中国史,以及敦煌佛教。除了供职于本校的科研机构,郝教授还积极为学术界团体和组织贡献力量,在许多学术团体担任重要职务。郝教授访问耶鲁大学时发表了演讲“敦煌写本斋文的分类、定名及其文本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