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系列:敦煌文化与佛教艺术

讲座系列:敦煌文化与佛教艺术

讲者: 杨富学教授

时间:

讲座一: 2024年6月13日(星期四)| 下午7 – 9

讲座二: 2024年6月19日(星期三)| 下午7 – 9

讲座三: 2024年6月24日(星期一)| 下午7 – 9

地点: 香港大学百周年校园逸夫教学楼3楼CPD-3.04室

网上登记: https://hkuems1.hku.hk/hkuems/ec_regform.aspx?guest=Y&UEID=94329

主办机构: 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赞助机构: 旭日慈善基金

查询: hkucbs@hku.hk | (852) 3917 0094

普通话 ∣ 免费入场 ∣ 欢迎各界人士参与

 

关于讲者: 杨富学教授(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研究员;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杨富学教授先后就学于兰州大学、新疆大学、印度德里大学、英迪拉·甘地国立艺术中心。北京大学博士后。现任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研究员,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大学兼职教授、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敦煌学、西北民族史、中外关係史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专案、重点专案、一般专案等10馀项。出版《回鹘之佛教》《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印度宗教文化与回鹘民间文学》《西夏与周边关係研究》《北国石刻与华夷史迹》《回鹘摩尼教研究》《霞浦摩尼教研究》《敦煌民族史》《唐宋回鹘史研究》等学术着作30馀种,发表论文460馀篇。

 

 

讲座一: 民族色尚与敦煌晚期石窟的分期与断代

时间: 2024年6月13日(星期四)| 下午7:00 – 9:00

摘要: 敦煌晚期石窟以绿色、蓝色壁画为主,此前大多被定为 “西夏窟”,多达142个。然西夏尚红贱绿,故其绘画艺术品无一例外地几乎全部为红色却不见绿色,加上西夏时代敦煌地处边陲,荒无人烟,经济凋敝,不具备大规模营建石窟的条件。绿(蓝)色是阿勒泰民族所崇尚的颜色,如回鹘、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的绘画都以绿(蓝)色为主。敦煌晚期石窟中的绿(蓝)色当为回鹘、元代之物,而属于西夏的以红色为主的洞窟大体有10个左右。

 

讲座二: 由孙悟空形象演变看敦煌石窟《唐僧取经图》的时代

时间: 2024年6月19日(星期三)| 下午7:00 – 9:00

摘要: 在河西走廊西端石窟中发现有6幅《唐僧取经图》,分别见于榆林窟第2窟、第3窟、东千佛洞第2窟和文殊山古佛洞,长期被公认为西夏遗物,其实这些石窟都营建于元代晚期。六幅取经图中的孙悟空皆为猴王形象,与宋、金、西夏时代孙悟空的“白衣秀才”形象迥然不同,却契合元杂剧中手持生金棍的猴子形象。在宋、金《唐僧取经图》中,孙悟空只是唐僧的配角,可有可无;元杂剧中的孙悟空成为必不可少的关键人物,与唐僧、白马构成较固定的搭配;明小说中的孙悟空成为绝对的主角,与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马构成固定的搭配。由元杂剧、绘画、凋塑与壁画的高度一致性可证敦煌的《唐僧取经图》皆为元代之物,与西夏没有多少干係。

 

讲座三: 敦煌文化与丝路文明

时间: 2024年6月24日(星期一)| 下午7:00 – 9:00

摘要: 敦煌为华戎交汇之地,文化发达,而且呈现出多元的特点,一方面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诸如月氏、乌孙、匈奴、吐蕃、回鹘、突厥、西夏、蒙古、裕固等民族都对敦煌文化咸有贡献,同时又有西域外来文化的多种元素和深刻因素,印度、波斯、粟特、中亚古族乃至西亚伊斯兰文化等不同因素都在敦煌生根、开花、结果,不同文化融通发展,和谐相处,取长补短,最终形成具有中华文化特点的多元性敦煌文化。

 

活动原帖

点此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