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此处 返回《华林国际佛学学刊》主页
点击 此处 返回《华林国际佛学学刊》电子期刊 第七卷‧第一期目录
《华林国际佛学学刊》第七卷‧第一期(2024):318–368; https://dx.doi.org/10.6939/HIJBS.202405_7(1).0009
(本文属于专刊《佛教传播的本土性与全球性》)
有方无畛、回流俱进:刍议佛教传播的本质与模式
陈金华(CHEN Jinhua)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Canada]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摘要(Abstract):本文首先讨论宗教信息的传递方式。宗教信息可以通过文字信息、口传心记以及象征符号等方式来加以传播。本文接著探究宗教信息的流动性。宗教信息的流动性,表现为由地方向国际的扩散,这一过程是借助于跨国贸易与移民的推动,以及跨国旅行与朝圣网络的实现。移民也是宗教信息传播的重要动力来源,中国古代流民对宗教,特别是佛教和禅宗传播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宗教信息的流动,古往今来都对宗教产生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宗教传播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在地性与全球性的二律背反或对立统一,一种宗教史研究者称之为 “全球在地化” 或 “在地全球化”(glocalization)的有趣现象。“全球在地化” 或 “在地全球化” 是一个强调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相互作用的概念,也是理解全球与地方交织互动的一个重要视角与一把锐利的理论利器。在这一全新的理论框架之中,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全球化带来了全球范围内的同质化趋势,例如跨地域的文化、思想与理念的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地的共性。而本土化则强调地方特色和文化差异。全球在地化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双向作用。这种互动强调了全球统一性与地方适应性之间的平衡,从而塑造了当今世界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最后,本文讨论了宗教在现实社会中的神圣性与世俗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宗教不仅是人与神圣之间的联系,还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将其转化为超社会的神圣关系。宗教的这种跨越性,使其在自然与超自然之间建立了桥梁,为人类提供了脱离现世的精神支持。通过对宗教圣物、理念的崇拜,人们与彼岸世界建立了深层联结。
关键词(Keywords):宗教信息、宗教传递方式、移民、流民、佛教、禅宗、禅宗、“全球在地化” 或 “在地全球化”(glocalization)、神圣性、世俗性
关于作者:陈金华,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系教授、《国际佛教研究协会学刊》编委。曾任加拿大国立东亚佛教讲座教授(CRC)多年,并曾在维吉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与东京大学等大学担任访问教授。其研究领域涉及东亚政教关系、中古时期僧传(圣传)文学、佛教圣地、舍利崇拜、佛教与技术革新,以及佛教翻译等领域。已出版六部专著,主编或合编论文集三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这些成果获众多基金和奖项,包括日本学术振兴会、加拿大国家社科基金和Peter Wall 高级研究院、德国洪堡基金会和马普研究所以及美国人文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研究基金。目前领导一项为期多年的旨在重新建构佛学与东亚宗教重要面向的国际性与跨学科庞大项目;此项目由加拿大政府资助并得到国际上诸多名校与基金会的支持。
本文是依据《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而发行的开源论文。依照此协议,在适当引用原始出处的前提下,本文可以通过任何媒介作无限制的使用、发行与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