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林国际佛学学刊》: 关于我们

点击 此处 返回《华林国际佛学学刊》主页

 

首席顾问:杨钊(Charles YEUNG)(旭日公益基金)

杨钊博士,广东省惠州市人,香港太平绅士,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金紫荆星章。现任香港旭日集团董事长,现时主要社会职务有:香港中华总商会终身荣誉会长、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终身荣誉会长、香港广东社团总会首席会长、广州暨南大学校董。

1967年到香港,白手起家,1974年创业,1978年开始回内地投资设厂,包括服装厂、服装连锁店、房地产业务等。公司经四次转型,由服装制造发展至服装零售连锁店、再转型为房地产和金融投资业务等。旭日集团总净资产超过200亿港元,在美国、加拿大、新加披、澳洲、新西兰以及中国内地、香港拥有地产、金融和服装业务。事业成功以后,杨钊先生积极主张,作为现代企业家,应负起「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兼善天下」为己任。多年来,他带领的旭日集团,为香港、内地及世界其他地方扶贫救灾、兴办教学,所捐金额已超过31亿港元。

 

 

主编:湛如(Ru ZHAN)(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佛教典籍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南开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同时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研究领域包括佛教语言与佛教文献、佛教律藏、敦煌文献、印度佛教石窟寺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唐代长安与丝绸之路”及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印度古代梵文文艺学经典翻译与研究”等。主要著作包括:1.《敦煌佛教律仪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2.《浄法与佛塔:印度早期佛教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3.《禅苑清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4. Disciplinary Rituals in Dunhuang Buddhism, Leiden: Brill, 2022;5.《西明东夏:唐代西明寺与丝绸之路》(两卷本),北京:中华书局,2022年。

 

 

副主编:陈金华(Jinhua CHEN)(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东亚思想史讲座教授(重点为各宗教),曾任加拿大东亚佛教研究员(2001-2011)。研究领域涉及东亚政教关系,中古时期僧传(圣传)文学,佛教圣地,舍利崇拜,佛教与技术革新,以及佛教翻译等领域。研究成果包括:已出版六部专著,合编七本书籍,发表五十多篇论文。这些成果曾获众多基金和奖项,包括日本学术振兴会、加拿大国家社科基金(SSHRC)和 Peter Wall 高级研究院、德国洪堡基金会(AV Humboldt Foundation)和马普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以及美国人文研究中心(National Humanities Center)等机构的研究基金。目前领导一项为期多年的旨在重新建构佛学与东亚宗教重要面向的国际性与跨学科的庞大项目,由加拿大政府资助并得到国际上诸多名校与基金会的支持。

 

 

编委:(以姓氏罗马化先后排名)

马场纪寿(Norihisa BABA)(东京大学)

马场纪寿现为东京大学亚洲高级研究所的教授。他于2006年在东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兴趣包括印度佛教和上座部佛教的历史和思想、斯里兰卡和东亚的关系,以及佛教的现代话语。他的研究方法是使用巴利语、梵语、藏语、汉语和日语文本进行比较。他发表了多篇英文文章,并出版了日文专书,包括《上座部佛教思想的形成:从佛陀到觉音》(2008);《初期佛教:追踪佛陀的思想》(2018);《佛教的正统性与异端:巴利宇宙城的诞生》(2022)。他获得了许多个学术奖项,如日本南亚研究协会奖、日本科学促进会奖。他也担任《国际佛教研究协会杂志》编辑委员会的职务。

 

 

寇思璧(Kate CROSBY)(牛津大学)

寇思璧于2022年加入了牛津大学并担任沼田佛教研究教授。在她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迁至牛津之前,寇思璧曾先后任职于爱丁堡大学、兰开斯特大学、卡迪夫大学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除了研究生和博士期间在牛津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藏文、印度宗教和佛教以外,寇思璧也曾就读于汉堡大学和凯拉尼亚大学。除此之外,她还师从来自浦那、瓦拉纳西和加德满都的传统教师们。她研究主要涵盖了梵文、巴利文和与近世及现代上座部佛教修行相关的巴利语地方文学,其中主要包括了近世冥想修行及其与当代冥想技巧之间的关系。她也曾在大部分上座部佛教人口较多的国家进行过实地田野考察。她的出版物包括了关于寂天(Śāntideva)所著的《入菩提行论》(Bodhicaryāvatāra)的翻译和研究(与 Andrew Skilton合着,1994 年);《摩诃婆罗多:女性与夜深人静》(2009);《传统上座部佛教及其现代压制》(2013 年);《上座部佛教:连续性、特性、多样性》(2014);和《深奥的上座部佛教:关于被遗忘的东南亚冥想传统的故事(2020 年)。

 

铎谛棻(Steffen DÖLL)(德国汉堡大学沼田佛学研究中心)

铎谛棻是研究日本佛教的沼田教授以及汉堡大学沼田佛教研究中心的联合主任。他相继在慕尼黑大学和京都大学接受过日本研究学、中国研究学和宗教研究学的训练。他的研究方向集中于佛教哲学和历史、东亚文化迁移过程以及日本思想和文学传统。他的著作包括2005年出版的关于京都学派哲学家上田闲照(1926–2019)的专着,2010年出版的关于在日侨居的中国僧人和他们对日本禅宗佛教的制度化、教条化和行为化的发展的专着,以及若干与东亚宗教史和文化史相关的论文。

 

 

高亦睿(Imre GALAMBOS)(剑桥大学)

在中国天津和匈牙利进行了多年的学习与研究后,高奕睿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获得了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为战国时期中国文字正字法的相关研究。在博士毕业后,高奕睿入职大英图书馆,参与国际敦煌研究项目。由此开始敦煌手稿的研究以及中世纪中国的写本文化研究。在大英图书馆工作十年后,他于2012年前往剑桥执教。

 

 

 

高诺佳(Noga GANANY)(剑桥大学)

英国剑桥大学明清文化历史的副教授。她的研究重心主要为宗教与文学的关系,尤其是对明清出版文化与祭祀崇拜的关系感兴趣。她的研究趣也包括佛教和道教出身传记,通俗文化,古代文学,旅行和朝圣。她于哥伦比亚大学得博士位。目前正在写两本书:《出身小说:明代神仙传记与祭祀崇拜》和《阎罗王:中国的地狱和来世概念》。最近的文章包括:《邓志谟的三圣记》(Religions,2022),《明代出身小说的地狱游记》(Late Imperial China,2021),《济公》(Brill’s Encyclopedia of Buddhism: Lives,2019)。

 

 

葛然诺(Phyllis GRANOFF)(耶鲁大学)

葛然诺于2004年7月1日加入耶鲁大学。她曾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汉密尔顿的麦克马斯特大学任教,并曾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和哈佛大学访学。她研究印度所有的古典宗教——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并对印度艺术和文学屡有著述发表。她的研究兴趣包括当代印度文学,她出版了孟加拉语和奥里亚语短篇小说的翻译。她是 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印度哲学杂志》)的主编。她最近的出版物包括 The Victorious Ones: Jain Images of Perfection,此论文集附有她在鲁宾艺术博物馆策划的耆那教艺术展。联同筱原亨一(Koichi Shinohara),她合编了许多书,包括 Images in Asian Religions(《亚洲宗教中的图像》)和 Pilgrims, Patrons and Place(《朝圣者、功德主、与圣地》)。最近他们二人又编辑了一本新书,有关亚洲宗教中罪恶的问题,很快将会在荷兰的Brill(博睿)出版。她目前的研究项目包括研究耆那教和佛教僧侣对待疾病的戒律以及对美国博物馆藏品中耆那教手稿的全面研究。她是 Jain Heritage Preservation Project(耆那教文化遗产保护计划)的高级顾问,该项目由德克萨斯州达拉斯的 Jiv Daya Foundation 管理。

 

葛利尹(Eric GREENE)(耶鲁大学)

葛利尹是耶鲁大学宗教学副教授。其研究方向为中世纪中国佛教,尤其是在印度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碰撞与融合后产生的中国化的佛教。他近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佛教禅定,包括印度禅定传统向中国传播的历史,中国特色的禅定方式的产生,以及佛教忏悔和赎罪的仪式。此外,他的出版物还涉及早期禅宗历史、丝绸之路佛教绘画、以及现代心理学术语与西方解读佛教的影响。

 

 

 

贺祺雅(Georgios T. HALKIAS)(香港大学)

贺祺雅(Georgios T. Halkias),香港大佛研究中心,副教授。2006年,他于牛津大得哲博士位,其研究藏地境中的土信仰。他的主要研究趣包括佛教在藏地的早期播、喜拉雅地的佛教、金乘的想系,以及佛教印度和中的希化。他的出版著作有《色山:吉美林巴往生花生土》(The Copper-Colored Mountain: Jigme Lingpa on Rebirth in Padmasambhava’s Pure Land, authored with C. Partsalaki, 2022)、《洲文本境中的土:集》(Pure Lands in Asian Texts and Contexts: An Anthology, ed. with R. Payne, 2019)、《光明的:藏地土文宗教史》(Luminous Bliss: A Religious History of Pure Land Literature in Tibet: With an Annotated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Orgyen-gling gold manuscript of the short Sukhāvatīvyūha-sūtra, 2017/2013)等。他亦是《牛津佛教百科全》(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Buddhism)的合主。

 

闵斯葭(Jessica MAIN)(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闵斯葭是 UBC 亚洲研究系和亚洲研究所联合任命的东亚宗教副教授。自2009年秋以来,她一直担任佛教和当代社会的何弘毅家族基金会的讲席教授和 UBC 佛教和当代社会 RHNHFF 项目主任。她的博士论文是「Only Shinran Will Not Betray Us」(McGill 2012),主题是基于血统的歧视、人权、日本净土真宗 ,特别关注净土真宗中基于种姓对部落民的歧视。她目前正在撰写一部有关这个主题的手稿,名为「No Hatred in the Pure Land: Burakumin Activism and the Shin Buddhist Response in Interwar Japan」。她更广泛的研究兴趣包括东亚和东南亚的现代佛教伦理,社会行动和制度性生活,特别是在宗派社会政策,牧师,青年和体育,公共卫生以及职业或基于角色的道德领域。

 

莫弥伽(Michaela MROSS)(斯坦福大学)

Michaela Mross 为斯坦福大学宗教学系助理教授。她致力于日本佛教研究,特别关注于前现代日本的曹洞宗、佛教仪式、宗教音乐及写本与印刷文化。她撰写了诸多关于“讲式”(kōshiki,佛教仪式)的学术文章,并参与合编了日本宗教研究(Japanese Journal of Religious Studies)的讲式特刊。目前,她正在完成一部关于曹洞宗讲式的发展的专著。

 

 

 

邬瑞克 Ulrike ROESLER)(牛津大学)

邬瑞克(Ulrike Roesler),牛津大学西藏和喜马拉雅研究教授。乌瑞克教授的研究背景是印度和西藏研究,其研究兴趣是佛教从印度到青藏高原的传播过程,以及10世纪至15世纪藏传佛教形成时期的发展。她的学术兴趣还包括藏传佛教传记写作以及印度和西藏叙事文学。她是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西藏和喜马拉雅研究中心的创始主任,并担任《国际佛教研究协会期刊》的编委。

 

 

 

夏复(Robert SHARF)(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夏复担任柏克莱陈廷骅杰出教授席位。他的研究重心主要为中世纪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学),并对日本佛教、佛教艺术、仪式研究以及宗教研究中的方法论相关内容也有所涉猎。除了任职于柏克莱的东亚语言与文化研究系外,他同时也是同校佛学研究中心的主任。他还是几个杂志与丛书的编委,包括《国际佛学研究协会杂志》、《中国宗教研究杂志》、《日本宗教研究》、以及与夏威夷大学出版社联袂出版的《黑田学院佛学研究丛书》 。

 

 

孙英刚(Yinggang SUN)(浙江大学)

孙英刚,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本科、硕士)和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硕士、博士),获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Ph.D.)。先后任教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现为浙江大学长聘教授、历史学院常务副院长(主持全面工作)、浙江大学佛教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唐史学会理事、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客座职务包括耶鲁大学东亚研究客座副教授和研究员(Visiting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Research Fellow in East Asian Studies,2015年9月—2016年3月)、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访问研究员(2012年10月—12月)等、日本中央大学客座教授(2017年12月)日本国际佛教学大学院大学2014年度客员研究员等。

 

太史文(Stephen F. TEISER)(普林斯顿大学)

太史文担任铃木大拙佛学研究教授,也是普林斯顿大学宗教系的讲座教授。他的领域是佛教与中国宗教,其研究运用文字材料、写本、以及丝路遗留下来的艺术和物质资料,追溯文化之间的互动。他担任普林斯顿跨院系东亚研究项目的主任。在2014年他荣获普大 McGraw 教学中心颁发的人文学科研究生指导奖,他目前的研究重点是敦煌的仪礼写本,并主编多种学术文集。

 

 

 

田海(Barend TER HAAR)(汉堡大学)

田海在汉堡大学教授中国研究,重点关注文化和宗教历史。虽然他首先是一个社会和文化历史学家,但鉴于宗教对中国传统生活的极端重要性,他迄今为止的大部分研究都涉及宗教现像。此外,他还在种族认同,暴力和恐惧以及社会组织等问题上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的一个重要关注点是要证明传统文化和文化模式依然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他为能够阅读荷兰语的人写有一部关于中国的历史,题为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Empire until 1911”(荷兰语:Het Hemels Mandaat: De Geschiedenis van het Chinese Keizerrijk)(AUP: Amsterdam,2009),对中国的历史颇致匡正之力。他有关中国一个非宗教团体——“无为教”(从16世纪末至今)的研究已被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名为  Practicing Scripture: A Lay Buddhist Movement in Late Imperial China

 

汪悦进(Eugene WANG)(哈佛大学)

汪悦进(哈佛大学 1997年博士)1996年开始在芝加哥大学任教,随后于1997年开始执教于哈佛大学。2005年,他成为哈佛大学亚洲艺术的 Abby Aldrich Rockefeller 讲座教授。2005年担任古根海姆研究员,同时也是美国学术团体协会和盖蒂奖金的获得者。他曾经担任《佛教百科全书》(麦克米伦,2004)的艺术史副主编。他在中国艺术史方面的学术成果涉猎广泛,从古代墓葬艺术直到现当代中国影视艺术。与此同时,他也是华盛顿特区国家美术馆高级研究中心的顾问委员会的成员,以及《艺术通报》编委会的成员。

 

 

左冠明(Stefano ZACHETTI)(牛津大学)

左冠明教授是沼田惠范佛学讲座教授、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的研究员。他的研究兴趣包括早期(公元2-5世纪)汉译佛典、梵文和汉文大乘佛典、汉译佛典的历史,以及中国佛教(特别是早期的中国佛教注疏)。左冠明教授目前从事的研究项目包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相关工作:基本文本和注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吉尔吉特手稿版本;《大智度论》的研究和翻译),早期佛教解经文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大藏经的形成。

 

 

张幸(Xing ZHANG)(北京大学)

张幸,博士,北京大学南亚学系副教授,南亚文化教研室主任,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访问学者。曾任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访问学者、马克斯·普朗克学会访问研究员。主要从事南亚社会与文化、印度语言文学、中印文化交流及跨文化研究。先后获德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国科研基金支持,进行教学科研和田野调查,并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已在德国、新加坡出版英文专著两部: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Calcutta (2015), Preserving Cultural Identity through Education(2010)。

 

 

执行编辑 (以姓氏罗马化先后排名)

道悟(Wu DAO)(会稽山佛教高研院; shamendaowu@163.com)

孙明利 (Mingli SUN)(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mingli.sun@ubc.ca)

 

编辑助理 (以姓氏罗马化先后排名)

马熙(Xi MA)(南开大学; 1127986623@qq.com)

闵雪曼(Maggie MITCHELL)

沈寿程(Shoucheng SHEN)(首都师范大学; shenshoucheng@126.com)

杨增(Zeng YANG)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putiziyz@gmail.com)

 

刊务协理:白维琪(Vicky BAKER)

 

公关总监:李佩儒(Carol LEE)(英属哥伦比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