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亚洲宗教跨地域与跨文化的互鉴与共融

通度寺, 韩国. FROGBEAR Cluster 2.2, 2018.

 

国际研讨会

“佛教与亚洲宗教跨地域与跨文化的互鉴与共融”启事

 

2024年8月17—18日

浙江大学,杭州

 

本次研讨会由浙江大学佛教文明研究中心与旭日全球佛教学术研究网路主办,拟于2024年8月17—18日举行(8月16日报到,8月18日晚或8月19日离会)。诚祈各界学者赐稿!

佛教在亚洲的兴起与传播,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事。它不但是宗教信仰跨地域、跨国界的传入与传出、政治意识形态的冲突与融合,也带来了几乎全面的知识和观念的革新:地理知识、宇宙观、生命轮回、语言系统、新的艺术形式、风俗习惯、城市景观,以及佛教与各国本土宗教的碰撞与融合等等。这种文化融合和再造,是高度发达的知识和信仰体系之间的磨合。仅仅从城市空间的角度看,佛教兴起之前的中国城市,基本上分为“官”“民”两种空间,国家祭祀的礼仪空间老百姓是进不去的。佛教出现之后,在官—民的结构之外,提供了双方都可以去的近乎公共空间的场域;城市空间在世俗空间之外,也出现了宗教(神圣)空间。从《洛阳伽蓝记》中,我们可以生动地读出这种变化带来的城市活力。这既体现了印欧宗教的若干原初特征,又体现跨文化的宗教互动给特定社会所带来的全面变化。

中古以降,宗教的跨国传递成为了洲际与国际间文化传播与融合的重要载体与内在形式,这其中佛教是其代表之一。佛教从恒河流域起源,在菩萨精神感召下,穿越流沙巨海,遍及中亚、东亚、东南亚,至今仍是东亚等地信仰世界的核心。以佛教为机制,亚洲文明在中国的汉唐之际,实现了一次类似“全球化”的文明交流互鉴,深刻地重塑了东亚世界。汉唐间中土和南亚、中亚、东南亚的文明互动,主要通过佛教完成。丝绸之路上往返的高僧们,包括法显、玄奘、那连提黎耶舍等,推动着中土和域外文明的交流,使中国逐渐成为新的佛教世界中心。而佛光往东,也洒在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上,成为此后一千多年东亚文明交流史的重要内容。空海、鉴真在这样的文明交流史脉络中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南亚和东南亚的佛教,通过海洋与中土之间也存在紧密的关系,成为亚洲文明史的一部分。中晚唐藏传佛教的兴起与传播,推动了亚洲内陆历史的进展。与此类似,儒教、道教、伊斯兰教、祆教、摩尼教与景教等,也都在跨境文化传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为了揭示佛教以及各类其他宗教在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中的角色和意义,更好地理解文明间交流互鉴的机制和逻辑,以及亚洲各文明尤其是中国文明本身演进的脉络,本次研讨会所涉及课题包括但并不限于以下几类:

  • 佛教与丝绸之路;
  • 佛教与海上丝绸之路;
  • 犍陀罗与中国文明之关系;
  • 东亚中日韩佛教交流史;
  • 宗教与亚洲各文明的交流互鉴;
  • 亚洲宗教间的跨地域与跨文化互动;
  • 宗教跨界研究的新材料与新视野。

提倡运用新材料、新方法,开拓新领域。鼓励跨学科研究,推动历史、信仰、艺术综合研究。

本次会议组委会欢迎任何与佛教及亚洲宗教跨地域、跨文化主题研究之投稿。与会之相关费用,包括会议期间食宿费用,将由会议组织方承担。会议组织方也将视资金之宽裕度,为有需要之与会成员提供部分旅费津贴。本次会议论文将由期刊《亚洲文明史研究》以专栏形式刊登,给作者支付论文定稿费(不再另行支付稿费)。研讨会后,交修正稿后支付定稿费。请将论文研究计划与个人简历于2024年4月15日前电邮至 glorisun.network@ubc.ca. 有把握在2024年8月初前完成论文初稿、并在2024年11月底前完成论文定稿的学者,欢迎申请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