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旭日佛学荣誉讲座】索罗宁:西夏佛教文献与西夏佛教历史研究

Return to lecture page.

 

来源:佛文研微信公众号

 

 

2024年11月15日下午3点,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索罗宁教授(Kirill Solonin)受浙江大学历史学院佛教文明研究中心之邀,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310室,就《西夏佛教文献与西夏佛教史研究》这一主题展开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浙江大学历史学院侯浩然研究员担任主持,吸引了多位学生、相关领域的学者及研究人员参与。

 

索罗宁教授首先回溯了西夏佛教文献研究的学术史脉络,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黑水城遗址的重大发现谈起,这一遗址的发掘不仅标志着大量西夏文献的问世,更为国际学术界对西夏佛教的研究开启了全新的视角。他详细列举了张澍、德维利亚(G. Deveria)、M. G. Morisse等早期学者在西夏佛教文献辨识、翻译及初步研究中的杰出贡献。20世纪初,随着更多西夏文献的出土和国际学术交流的加强,西夏佛教文献的研究逐渐深入。伊万诺夫(Ivanov)、阿列谢耶夫(Aleskseev)、龙果夫(Dragunov)等学者在俄罗斯皇家亚洲博物馆西夏文本展览中展示了大量珍贵的西夏佛教文献,并出版了相关目录和研究著作。在国内,罗福成、罗福苌等学者也对西夏文献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西夏佛教文献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王静如的《西夏研究》(1931)等著作,对西夏佛教文献的整理和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随后,随着更多文献的发现和学术交流的深入,西夏佛教文献的研究领域逐渐拓宽,涉及语言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多个学科。

紧接着,索罗宁教授详细剖析了西夏佛教的两大传承体系: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他指出,汉传佛教在西夏的传播历史悠久,其影响深远,西夏大藏经系列便是其重要成果,同时西夏与辽、金等政权的佛教文化交流也进一步丰富了西夏佛教的内涵。另一方面,藏传佛教在西夏的传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西夏仁宗时期达到了高峰,大量藏传佛教经典被翻译成西夏文并广泛流传。这一论述,不仅揭示了西夏佛教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也为我们深入理解西夏佛教的历史地位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探讨西夏佛教史的研究方法与挑战时,索罗宁教授系统地介绍了文本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跨学科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并深入剖析了这些方法在揭示西夏佛教发展历程和特点方面的优势与局限。他坦诚地指出,研究过程中面临的文献散佚、损毁严重,传承复杂多样等挑战,对研究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但正是这些挑战,激发了学术界对西夏佛教研究的持续热情与深入探索。

关于西夏佛教文献的断代问题,索罗宁教授以深厚的学术功底,详细阐述了语言学断代法和历史学断代法等方法的应用与局限。他强调,由于西夏佛教文献时间跨度大且存在大量翻译和重译现象,因此准确断代具有相当难度。但通过综合运用音韵学标准、历史记载、地理分布和地方传统等多种因素,学者们正在逐步攻克这一难题。

在讲座中,索罗宁教授还着重强调了西夏佛教文献的多元性与复杂性。他指出,西夏地处中原与西域的交汇地带,其佛教文化深受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双重影响,同时也与其他政权保持着密切的佛教文化交流。这使得西夏佛教文献在内容、风格、语言等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这一论述,不仅为我们揭示了西夏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我们深入研究西夏佛教文献提供了新的视角。

此外,索罗宁教授还提出了将西夏佛教文献梳理为多个“文本群”的学术构想。他认为,每个文本群都代表了一种特定的佛教传承或思想体系,通过对这些文本群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西夏佛教的历史发展和思想演变。这一构想,无疑为西夏佛教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启示。

在谈到西夏佛教文献中的“汉藏圆融”思想时,索罗宁教授更是从哲学高度进行了深刻阐述。他指出,这种思想体现在西夏佛教对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兼容并蓄和融合发展上,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包容性。这一论述,不仅为我们揭示了西夏佛教文化的深层内涵,也为我们理解中华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最后,索罗宁教授对西夏佛教文献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他强调,随着新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的不断涌现,我们将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西夏佛教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同时,随着跨学科研究方法的不断应用和推广,我们也将能够从更多角度和层面来探讨西夏佛教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他呼吁学术界加强对西夏佛教文献的整理和保护工作,深化对西夏佛教文献的研究和分析工作,推动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和推广工作,以及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工作,共同推动西夏佛教研究的深入发展。

在互动环节,听众们积极提问,与索罗宁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有读者询问西夏翻译佛经的语言特点,索罗宁教授详细解答了西夏文在翻译佛经时的语言特点、翻译技巧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他指出,西夏文在翻译佛经时,既保留了梵文原典的精髓,又融入了西夏民族的语言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西夏佛教文献语言风格。同时,由于西夏文与汉文、藏文等语言的相互影响,西夏佛教文献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借词和翻译创新。

侯浩然研究员在总结时表示,索罗宁教授的讲座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术知识和深刻的见解,更为我们指明了西夏佛教研究的方向和路径。他相信,在索罗宁教授等学者的引领下,西夏佛教研究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此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不仅为听众们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更为西夏佛教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主办单位: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浙江大学佛教文明研究中心
整理:侯浩然
审定:索罗宁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