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此处 返回《华林国际佛学学刊》主页
点击 此处 返回《华林国际佛学学刊》电子期刊 第六卷‧第一期目录
《华林国际佛学学刊》第六卷‧第一期(2023):86–106; https://dx.doi.org/10.6939/HIJBS.202305_6(1).0004
(本文属于专刊《「佛教叙述」与「禅研究」》)
构建觉悟之路——本生体裁的西藏改编
[英] 邬瑞可(Ulrike ROESLER)
[英] 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
邓育渠(DENG Yuqin, 独立译者)译
李青鸟(LI Qingniao, [英] 牛津大学 University of Oxford)校
摘要(Abstract):本生(Jātaka)和譬喻(apadāna)故事属于佛教叙事文学的主要内容。虽然大多数本生故事遵循相对稳定的叙事模板,但它们也被允许发生变化。本生故事以不同语言和文学形式被人讲述并以简单的散文叙述到复杂的诗歌或视觉表现形式被保存下来。本文重点讨论本生故事体裁的西藏改编。文章首先对从梵文或中文翻译成藏文,并纳入藏传佛教经典中的本生故事进行了概述。然后研究西藏佛教噶当派中的一个特定的本生系列。其中的框架叙事(frame story)特别令人感兴趣,因为这可能是西藏叙述者最有创意的地方。在这些噶当派的本生故事中,叙事框架从印度转移到西藏,框架叙事的主要人物是新皈依的藏传佛教徒和他们的印度老师。这种对本生体裁高度原创性的改编表明,在西藏人对佛教的接受和适应中,叙事文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Keywords):本生、譬喻、藏传佛教、阿底峡·吉祥燃灯智
关于作者:邬瑞可(Ulrike Roesler),牛津大学西藏和喜马拉雅研究教授。研究背景:印度和西藏研究,研究兴趣:佛教从印度到青藏高原的传播过程,以及10 世纪至15 世纪藏传佛教形成时期的发展。学术兴趣还包括藏传佛教传记写作以及印度和西藏叙事文学。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西藏和喜马拉雅研究中心的创始主任,并于2014-2019 年担任《国际佛教研究协会期刊》(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的编委。
本文是依据《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而发行的开源论文。依照此协议,在适当引用原始出处的前提下,本文可以通过任何媒介作无限制的使用、发行与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