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此处 返回《华林国际佛学学刊》主页

点击 此处 返回《华林国际佛学学刊》电子期刊 第七卷‧第一期目录

 

《华林国际佛学学刊》第七卷‧第一期(2024):1–40; https://dx.doi.org/10.6939/HIJBS.202405_7(1).0001
(本文属于专刊《佛教传播的本土性与全球性》

PDF 全文下载

 

中古时期佛教中的四份二十八宿图像研究

宋神秘(SONG Shenmi)
上海中医药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莊蕙芷(CHUANG Hui Chih)
高雄餐旅大学(Kaohsiung University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摘要Abstract):晚唐至宋元时期的佛教文献中有四份记载了二十八宿的星点图和星神图:唐晚期及以后的《七曜星辰别行法》(成书于 805 年之后)、日本奈良藏《炽盛光佛顶大威德销灾吉祥陀罗尼经》(成于 972)、高昌胜金口石窟出土回鹘时期(866-1383)的星宿图壁画,和藏于日本京都教王护国寺的《火罗图》(成于1166)。这四份文献的特殊之处在于星点图和星神图结合在一起。墓葬星图、天文星图和天文星占文献中,仅有中国传统二十八宿的星点图;而对域外二十八宿星点数量和形状的描绘衹存在于汉译佛经的文字叙述中,并无具体的图例。同时,带有域外元素的二十八宿星神图主要出现在历代流传的《五星及廿八宿神形图》、佛教星曼荼罗和炽盛光佛图像中,且一般不包含星点图。这四份佛教文献将中国传统的星点图和源自域外的星神图结合,虽然存在许多配置错误,但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赋予星点图不同于以往纯粹天象意义、类似于星神图的神力,同时突出了各星宿在宗教信仰和实践仪式中的个体差异性。但自此以后,星点图的神力主要体现在道教仪式和实践中;而星神图的威力主要展现在佛教和民间信仰中,但这些信仰及其实践多以整体性突出二十八宿图像的功能,其差异性逐渐减弱。

关键词(Keywords):二十八宿、星点、星神、星宿、佛教图像

 

关于作者:宋神秘,上海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时期的天文学史、医学史和科学技术史,主持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在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课题(结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青年课题(结题)各 1 项,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和书评若干篇,翻译学术专著1部,专著 2 本(合著),古籍整理 1 部(合著),作为副主编参与《中华大典·天文典》 的编纂。

莊蕙芷,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中研院” 科学史委员会委员,现服务于高雄餐旅大学通识中心,过去曾服务于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时期的考古、艺术与科学史,擅长结合图像与文献进行研究。曾发表《圆方图与方圆图:从文物与文献看先秦两汉的盖天说与浑天说》、《再论日本奈良的两座壁画墓及其天象图》、《汉代二十八宿图像研究》、《西汉琉璃葬具与海昏侯的琉璃席》等二十多篇论文。

 

PDF 全文下载

本文是依据《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而发行的开源论文。依照此协议,在适当引用原始出处的前提下,本文可以通过任何媒介作无限制的使用、发行与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