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此处 返回《华林国际佛学学刊》主页

点击 此处 返回《华林国际佛学学刊》电子期刊 第一卷‧第二期目录

 

《华林国际佛学学刊》第一卷‧第二期(2018):355–359
(本文属于专刊《佛教艺术》

PDF 全文下载

 

作者介绍

 

葛然诺(Phyllis Granoff)
自2004年7月1日任耶鲁大学教授。她曾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汉密尔顿的麦克马斯特大学任教,并曾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和哈佛大学担任过访学演讲。她研究所有的印度古典宗教——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并在印度艺术和文学等领域屡有著述发表。她的研究兴趣包括当代印度文学,出版了孟加拉语和奥里亚语短篇小说的翻译。她是 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编辑《印度哲学杂志》)的主编。她最近的出版物包括 The Victorious Ones:Jain Images of Perfection,此论文集附有她在鲁宾艺术博物馆策划的耆那教艺术展。联同篠原亨一 (Koichi Shinohara),她合编了许多有影响力的书,包括 Images in Asian Religions(《亚洲宗教中的图像》)和 Pilgrims, Patrons and Place (《朝圣者,功德主与圣地》) 。最近他们二人编辑了关于亚洲宗教中罪恶的问题的论文集, 在荷兰的博睿出版。她目前的研究项目包括研究耆那教和佛教僧侣对待疾病的戒律以及对美国博物馆藏品中耆那教手稿的全面研究。她是 Jain Heritage Preservation Project(耆那教文化遗产保护计划)的高级顾问,该项目由德克萨斯州达拉斯的 Jiv Daya Foundation 管理。

李静杰
1963年生,河北平泉人,文学博士,北京清华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佛教物质文化研究,阐明南北朝隋代、唐宋时期佛教物质文化的主题思想,厘清部分明清时期佛教物质文化内容。大体梳理清楚南北朝隋代石刻佛像、金铜佛像造型的发展脉络,就定州系白石佛像进行了专门探索。有关中古中国与周边地区物质文化交流研究取得长足进展。

苗利辉
甘肃武威人。1997年获西北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2010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地理学硕士学位。2014年–2015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作访问学者,师从罗世平。2015年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导师李肖。1997年至今,一直在新疆龟兹研究院工作,研究方向为西域佛教考古、艺术及思想。现为该院研究员。先后多次参加新疆地区古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主持或参加多项科研课题,部分为国家级课题。先后在《西域研究》、《敦煌研究》和《敦煌学辑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参与编著专著5部。

任平山
(1975– )江西南昌人,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美术学系副教授。2000–2004就读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研习中国美术史论。2004–2007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研习中国宗教美术史,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佛教美术研究,近年研究以新疆壁画为焦点。代表论文有《吴越阿育王塔四本生图辨》(2019)、《吐鲁番壁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葛籣威德尔笔记小桃儿沟石窟图考》(2018)、《库木吐喇第75窟——敦煌写本P2649V的龟兹图现》(2015)、《重提吐火罗——尉迟乙僧原籍考注》(2011)等。

篠原亨一(Koichi Shinohara)
篠原教授的研究领域为东亚佛教研究。2014年开始任教于耶鲁大学,此前供职于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篠原教授的著作涉及诸多课题,包括中国佛教僧传、僧院制度以及佛教叙事文学,特别是著名佛教史家、律学专家道宣(596–677)及其合作者道世(生卒年不详)的著作。此外,篠原教授还与葛然诺(Phyllis Granoff)教授合编了为数众多的饶有影响力的论文集。最近,他致力于从汉译经典中梳理早期密教仪轨的演变。这一研究推进了我们对仪轨与形像之间关系的理解,令他在2015年荣获了儒莲奖(Prix Stanislas Julien)。

王艳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山东师范大学艺术学硕士,兰州大学历史学(敦煌学)博士研究生。宁夏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理论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宁夏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艺术理论、石窟考古、佛教艺术研究。论文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当代美术创作论坛”,获“青年艺术批评奖”二等奖,“第十六届宁夏文化艺术论文研讨会”一等奖等。完成教育部《宁夏艺术史》子课题《宁夏艺术史·评论卷》,主持在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专案(艺术学)青年专案一项,参与教育部重大课题《西夏多元文化研究》子课题《绘画编》的撰写。在《敦煌研究》《艺术设计研究》《宁夏大学学报》《民族艺林》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魏文斌
北京大学考古学士。兰州大学历史学(敦煌学)博士。先后供职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兰州大学。项任兰州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从事石窟考古和佛教艺术研究。出版《甘肃佛教石窟考古论集》《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调查与研究》《西游记壁画与玄奘取经图像》等,主编《天水麦积山石窟研究论文集》《麦积山石窟》《甘肃省文物志》《武山水帘洞木梯寺石窟》等,参编《炳灵寺一六九窟》《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副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甘肃卷》《甘肃武山水帘洞石窟群调查报告》等,在《考古》《世界宗教研究》《考古与文物》《故宫博物院院刊》《敦煌研究》《敦煌学辑刊》刊物等发表论文数十篇。

韦正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考古与美术研究。出版《六朝墓葬的考古学研究》、《魏晋南北朝考古》、《将毋同一一魏晋南北朝的图像与历史》等学术专著,发表论著数十篇,主要涉及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市形态、墓葬制度、文化艺术、对外交流等方面。主持洛阳龙门唐代香山寺等重要遗址的发掘,组织了敦煌佛爷庙湾魏晋墓群、南北朝墓葬礼制研究等重要研究工作。

张乃翥
1981年洛阳大学中文系毕业,于龙门石窟研究院从事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至今,副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员,中国唐史学会会员,中国海外交通史学会会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交流和西域文明的东方传播,是其几十年来学术研究的重点方向。30多年来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3部。曾应邀赴新加坡、韩国、意大利、奥地利、俄罗斯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和讲学。并访问印度、斯里兰卡及欧洲诸国的众多文化遗产和博物馆。目前正在从事的学术著述,是《隋唐洛阳佛教寺院史料集成》,业已完成220万字的史料辑录。

张小刚
(1977–),湖北武汉人,历史学博士,敦煌研究院研究馆员、学术委员会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客座教授,《创意设计源》杂志编委,酒泉市领军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石窟考古与佛教美术史。曾赴日本、印度、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及中国香港和台湾等多个国家或地区进行学术交流与考察,2008–2010年受聘为日本东京艺术大学东洋美术史专业客座研究员,2016年6–7月在法国远东学院东亚文明研究中心访学。已出版专著2部,在国家权威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参加20余次国际学术会议,主持或参与10余项国家或省部级课题或项目,代表性著作有《敦煌佛教感通画研究》(60万字)等。

 

本文是依据《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而发行的开源论文。依照此协议,在适当引用原始出处的前提下,本文可以通过任何媒介作无限制的使用、发行与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