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此处 返回《华林国际佛学学刊》主页

点击 此处 返回《华林国际佛学学刊》电子期刊 第五卷‧第二期目录

 

《华林国际佛学学刊》第五卷‧第二期(2022):404–412; https://dx.doi.org/10.6939/HIJBS.202210_5(2).0013
(本文属于专刊《「佛教与本土社会」与「禅研究」》

PDF 全文下载

 

中古僧传“书写”研究的无限可能:刘学军《张力与典范》书评

陈特(CHEN Te)
復旦大学(Fudan University)

《高僧传》是研治中古史、宗教史者无法绕过的大书。现代宗教史研究的开山大师陈垣先生在《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中对《高僧传》之史学价值早已多有抉发。而与援庵先生治史取径颇不相同的钱穆先生在他那篇幅有限、独具手眼且包孕了史学大判断的讲稿《中国史学名著》中,也将《高僧传》与《水经注》、《世说新语》共列一讲,作为六朝史学名著之代表大为表彰。具备如此重要性的《高僧传》自然引来了现代学者的不断关注,集中于该书的中文博士论文就有多种。就大陆学界而言,来自马来西亚的黄先炳先生2005年于南京大学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高僧传〉研究》;其后,纪赟先生以博士论文为基础的专书《慧皎〈高僧传〉研究》在200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行; 2022年,商务印书馆又出版了刘学军先生由其博士论文发展而来的专书《张力与典范——慧皎〈高僧传〉书写研究》(以下简称“本书”)。如果说黄、纪著作主要在陈垣先生的延长线上,集中于文献,以史源学之手段穷其本末;那么本书则大受钱穆先生之启发,从钱先生讲稿中拈出“张力”一词,集中于“书写”展开。

如果说黄先炳、纪赟的《高僧传》研究处理的是“书写”最直接的层面:文献源流;那么本书则通过“文本细读”与“史料批判”,围绕着若干个案,尝试讨论历史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慧皎为何如此作传,此即本书所欲探究的“书写”。大体而言,本书继承了中古史研究的优秀传统,通过比勘留存至今的有限的史料文献,努力探寻史料间的罅隙,进而由罅隙作推测,由推理而弥合,从而完成二层次之“探幽”:一,某些“书写”(也包括“不写”)所关联的史事究竟是怎样的;二,慧皎面对如此人事,为何要这般撰作?

如第一章探究《高僧传》之编纂成书,第一节之标题为“慧皎的’欲说还休’”,这一节“根据极其有限材料”引发了一项“推论”:“宝唱的被摈极有可能涉及几方力量的博弈”(页26),也即很可能受到当时环绕在高层政治人物身边的“权僧”的排挤。完成这一关乎宝唱的处境的推论(这属第一层次)后,第二层次的疑问——“慧皎的’欲说还休’”也就不难理解了:由于宝唱深陷权力之泥潭,处境窘迫,远离都城的年轻僧人慧皎,多少也感受到了环绕着宝唱的禁忌,故而面对宝唱及其《名僧传》,有了我们今日能够看到的态度。在推阐上述二层次之疑问的同时,作者也对《高僧传》初版本之“自序”的撰作时间区间作出自家推定。不难看到,在本书开篇的第一章第一节中,本书最大的特点已展露无遗,那就是在“考证”和“解释”中双向前进,基于一些可靠的事实(这些事实往往已被前人利用处理过)作合理的推论(也即“解释”),而相应的推论又会构成下一步考证或解释的基础或助力。仍以第一章第一节为例,作者在推出慧皎“也感受到了各种关于言说宝唱的禁忌”后,又下一注云:“由此,反过来也更加可以证明慧皎的那个带有’自序’的《高僧传》版本,应该完成于宝唱遭受’风波’的那几年,即天监十八年到普通四年间。”(页29)“反过来”三字,充分展示了“考”与“论”之双向推进。这样一种双向推进的论考,自然做不到“一锤定音”,而只能提出若干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设想。然而,推出一说而非证成定论,本就是中古史的常态。循环滚动的双向推进,也是开拓相关研究的必由之路。前贤时彦以此法治政治史,大有成效。本书则循此路线,围绕僧传董理佛教史。不过,在政治史上卓有成效的“探幽”,是否同样适用于僧侣与佛教史呢?

……

 

关于作者:陈特,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硏究中心、中文系讲师,主要硏究方向为汉魏六朝文学、佛教与中国文学。先后在复旦大学中文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获得学士(2010)、硕士(2013)、博士(2016)学位,曾为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硏究中心(ICSCC)博士后硏究人员(2016-2018)。

 

PDF 全文下载

 

本文是依据《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而发行的开源论文。依照此协议,在适当引用原始出处的前提下,本文可以通过任何媒介作无限制的使用、发行与复制。